保利發展、中海地産和華潤置地占據權益銷售金額的前三甲,分别錄得1286、1219.7以及849.2億元。中海期内單月權益銷售金額腰斬,錄得110億元。
保利、中海、華潤位居權益銷售前三,超過500億元的企業有7家
觀點指數 “2025年1-7月房地産企業銷售表現”研究成果顯示,保利發展、中海地産和華潤置地占據權益銷售金額的前三甲,分别錄得1286億元、1219.7億元以及849.2億元。中海期内單月權益銷售金額腰斬,錄得110億元。招商蛇口和綠城中國緊随其後,累計權益銷售金額為716億元、614.13億元。權益銷售金額超過500億元的企業環比上月增加4家。
保利發展、綠城中國和中海地産占據全口徑銷售金額的前三,分别錄得1632億元、1392.33億元以及1311.5億元,華潤置地和招商蛇口緊随其後,為1236億元、1045.2億元。全口徑銷售金額超過500億元的企業環比上月增加至11家。
1-7月,前100房企實現累計權益銷售金額13268.9億元,同比下降約15.46%,環比收窄2個百分點。
7月單月前100房企實現累計權益銷售金額1436.52億元,同比下降約30.6%,環比下降40.82%。前100房企1-7月累計全口徑銷售金額18779.67億元,同比下降約15.25%。7月均價為1.72萬元/平方米,同比上升28.57%。
銷售門檻值方面,1-7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權益金額門檻值分别約為353.52億元、94.33億元和57.80億元。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需求側與供給側雙軌發力
房地産政策環境延續寬松。國常會定調要進一步優化現有政策,提升政策實施的繫統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強調要大力支持各地統籌資金渠道,進一步釋放政策加力的積極信号。
據觀點指數不完全統計,江蘇、北京、湖南、山東、廣東、浙江、遼甯等多個省市在6月發布了公積金管理公告,旨在進一步通過落實公積金貸款政策支持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此外,根據2024年央行與金融監管總局聯合通知,自2025年7月起,全國首套、二套住房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統一降至15%。而深圳率先在7月1日執行新利率,5年以上首套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降至2.6%,這一“特區先行”模式能被其他城市借鑒,加速政策紅利釋放。
與此同時,多地舉辦購房促銷活動,延長購房補貼發放期限,並推進住房“以舊換新”。比如,大連舉辦夏季購房促銷活動,對指定區域商品房給予100元/平方米補貼;衢州對購買市區新建商品住宅給予2萬元/套的團購購房補貼,並将房票适用範圍擴大至全市區域;西安實施土地出讓金分期繳納,持續開展住房“以舊換新”優化政策等。
住戶中長期貸款增加1.17萬億元,購房需求仍謹慎
人民币貸款方面,上半年人民币貸款增加12.92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17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17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觀點指數整理
2025年6月住戶中長期貸款單月新增3353億元,環比增加2607億元,同比小幅多增151億元。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1月、3月、5月、6月環比為正增長,2月和4月環比變動為負。盡管6月數據有一定增長,但幅度較小,說明當前購房者對房地産市場仍持謹慎态度。
貸款利率方面,7月21日,央行公告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兩個期限品種LPR報價已連續兩個月維持不變。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觀點指數整理
這一現象符合市場預期,近兩個月政策利率保持穩定,對于購房者而言,房貸成本沒有明顯波動,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購房預期。但從刺激房地産市場進一步活躍的角度來看,沒有LPR的下行調整,就缺少了降低購房成本、刺激購房需求的重要手段。
觀點指數認為,為了實現房地産市場的全面回暖,下半年政策利率及LPR報價還有下調空間。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下調,将直接降低居民的房貸利率,購房成本的下降會刺激更多潛在購房者進入市場,促使住戶中長期貸款規模增加。同時,部分城市取消住房限售政策,增加了市場的房源供應,為房地産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銷售整體降溫,市場活躍度下降
從房價指數來看,6月,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同比降幅整體繼續收窄。
6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其中,上海上漲0.4%,北京、廣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3%、0.5%和0.6%。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其中,上海上漲6.0%,北京、廣州和深圳分别下降4.1%、5.1%和2.5%。
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降幅與上月相同。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
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與上月相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4.6%,降幅收窄0.3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7%,降幅與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0%、0.7%、0.7%和0.5%。而6月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8%、1.3%、5.9%和2.8%。
二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6%,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同比下降5.8%,降幅收窄0.3個百分點。
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6%,降幅也擴大0.1個百分點。而同比下降6.7%,降幅收窄0.2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觀點指數認為,7月是傳統的銷售淡季,房地産市場整體銷售熱度呈現下滑态勢,這或是市場新增優質供給不足,且6月末數據拉高了環比基數,需求端動能減弱,購房觀望情緒濃厚,多種因素交織導致市場增長放緩。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6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4585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7%。新建商品房銷售額44241億元,下降5.5%;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5.2%。盡管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仍呈下降趨勢,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已明顯收窄。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分地區來看,1-6月份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金額26945億元,同比下降5.8%;中部地區銷售7988億元,同比下降5.8%;西部地區銷售8163億元,同比下降4.3%;東北地區1146億元,同比下降4.5%,其中,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
同時,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6948萬平方米,比5月末減少47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443萬平方米,去庫存取得一定成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此外,上半年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整體表現為下滑,6月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為93.6,環比下降0.12%,同比上升1.75%,這是自3月份拐點向下後,連續三個月持續下降,表明參與者對市場信心不足,房企經營壓力加大,市場整體熱度持續下降。
重點城市成交量總體下跌,房企聚焦産品品質提升
觀點指數監測的6個重點城市中,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量“一致下降”。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84.33萬平方米,環比6月前三周下降24.6%,商品住宅成交套數1.6萬套,環比下降1.72%;截至2025年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2284.1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05%。
具體來看,北京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23.34萬平方米,環比下降30.92%,同比下降31.13%;商品住宅銷售套數為1821套,環比6月下降26.66%,同比下降35.86%。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285.7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03%。
據觀點指數觀察,北京二手房在2025年7月14-20日這一周成交2824套,環比大幅回升30%,但較前兩周仍處低位,近6周數據顯示市場經歷“沖高回落”特征,6月底單周成交沖高至4880套峰值後快速回調,7月首周驟降55.5%。
上海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51.7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7.5%,同比下降28.71%;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5137套,環比6月下降18.41%,同比下降29.99%。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601.25萬平方米,同比上升0.82%。
上海二手房市場與新房市場表現不同,二手房市場呈現企穩回升的态勢。2025年7月14-20日,周度成交4420套,環比增長7.7%,連續兩周反彈,套均面積穩定在85㎡高位,顯示改善型需求持續釋放。
廣州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36.6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5.95%,同比下降15.4%;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3373套,環比6月下降6.04%,同比下降3.88%。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401.06萬平方米,同比上升13.05%。
據觀點指數觀察,6個重點城市中,7月前三周廣州商品住宅成交情況相對較好。主要得益于廣州上半年人才引進效果顯著,2025年上半年新增人才落戶增長8%。大量人才流入,提高了住房剛需。與此同時,2025年7月廣州舊改項目簽約超2000套,舊改釋放了大量改善性購房需求,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地産市場的活躍度。
深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1.5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5.91%,同比下降45.53%;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1099套,環比6月下降15.79%,同比下降42.01%。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65.72萬平方米,同比上升14.07%。
深圳二手房市場近期呈現震蕩下行趨勢,7.14-7.20周度成交1105套,環比下降6.6%,連續兩周回落。
杭州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1.82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2.21%,同比下降59.87%。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211.0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4.82%。杭州7月前三周成交量下降程度最大,可能是2024年杭州因“亞運會”提前透支了購房需求,而2025年産業招商遇冷,就業預期不足影響購房,導致2025年同期住房成交降幅顯著。
成都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49.22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0.26%,同比下降29.57%。截至7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619.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54%。
成都7月成交量下降程度相對較小,且本月推盤次數較上月大幅增加。本月累計開盤38次,推出房源4655套,整體去化率52%。本月開盤項目多為老推新,推盤以改善項目為主,45%的項目位于主城區。成都的商投錦繡雲川、招商錦城序等13盤和重慶的聯發觀音橋、龍湖禦湖境等項目開盤去化較好。
觀點指數認為,期内成交環比下跌主要歸因于季節性波動、供應節奏和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影響,6月部分城市因政策刺激,成交集中釋放,7月需求自然回落;疊加夏季高溫、雨季等因素,看房、購房意願降低,且供應端縮量以及購房者對政策的觀望心态,也加劇了環比下跌的趨勢。
長期來看,市場成交量變化的關鍵在于城市基本面的韌性。期内觀測城市同比成交均下跌,這是由于2025年核心城市人口流入放緩,甚至出現人口淨流出的現象,且政府救市政策力度相較2024年有所減小,疊加房企去庫存壓力等一繫列因素交織,導致2025年同比均下滑。未來需關注政策能否打破觀望,以及産業、人口政策對城市基本面的修復效果。
7月房企延續對産品品質的聚焦和提升,着重推出“好房子”優質産品。如,建發房産近日推出“文化、價值、策略、技術”四維一體的“好房子”體繫框架,在杭州,建發·雲湖之城、建發杭地發展雲城之上、建發·雲啟錢灣等多個樓盤持續熱銷。
綠城中國7月4日透露,将在杭州之江闆塊推出知海棠項目,主力戶型106-139㎡,面向年輕剛需及首改客群,項目直線距錢塘江岸僅約800米,規劃18棟精裝高層,設計融合立體景觀體繫、藝展型泛會所、定制級精裝標準等創新理念。
保利發展在6月6日發布天奕繫全新叠代産品,将“酒店式度假”理念具象化為生活場景,通過情境、情感、情緒三個維度,融合社交與悅己的戶型營造,還有七大新奢松弛主義精裝,為科創人群創造個性化、智能化的新生活體驗。
觀點指數認為,随着人們對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提升,未來房企的競争聚焦在優質産品賽道。一方面,房企需持續深化産品異質性,精準匹配不同客群的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好房子”不只是物理空間打造,更要構建“品質+服務+生活方式”的生态閉環,讓産品從“賣房”轉向“賣生活”,以此在行業轉型中占據主動權,才能走的更深更遠。
市場底部修復迹象初現,房企融資環境逐步改善
投資端,1-6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46658億元,同比下降11.2%,跌幅較1-5月擴大0.5個百分點,處于歷史較低水平。6月單月同比下降12.9%,降幅比5月份擴大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5770億元,下降10.4%。
不過,2025年上半年房屋新開工面積303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0%,但降幅比1-5月收窄2.8個百分點;施工面積633321萬平方米,同比下跌9.1%,跌幅收窄0.5個百分點,延續修復态勢;竣工面積22567萬平方米,同比下跌14.8%,跌幅收窄2.5個百分點,這表明新開工、施工、竣工指標都有所改善,市場底部修復迹象初現。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從企業資金端來看,1-6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0202億元,同比下降6.2%。其中,國内貸款8245億元,增長0.6%;利用外資17億元,增長25.4%;自籌資金17544億元,下降7.2%;定金及預收款14781億元,下降7.5%;個人按揭貸款6847億元,下降11.4%。
值得注意的是,國内貸款增長0.6%,扭轉了去年下降的局面;利用外資連續三個月同比增長,表明外資對我國房企的信心預期有所提升;雖然自籌資金、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整體資金來源情況相較去年已有改善,這得益于政策支持下房企融資環境的逐步修復。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觀點指數觀察到,上半年,受益于寬松的房地産行業融資支持政策,房企資金成本明顯下降,融資規模降幅有所收窄。
2025年上半年,地産債總發行量2,275.09億元,較2024年下半年的2,268.27億元基本持平,但較2024年同期的2,727.31億元下降16.6%。總償還量攀升至2,798.41億元,創近三年半新高(較2024H2增加435.8億元)。淨融資額進一步惡化至-523.33億元,較2024年下半年(-94.34億元)缺口擴大5.5倍,反映資金加速撤離不動産債券市場。
結構上看,不同融資渠道分化明顯。信用債雖持續收縮,但仍是房企融資的絕對主力,並向頭部企業富集;信托融資、定向融資、ABS融資在波動中微降,替代效應有限;境外債從2022年的5.41億到2025年Q1僅1.42億,持續跌超70%,融資渠道近乎“冰封”。
從融資成本來看,行業整體的融資成本上升,信用分化加劇。具體來看,境内債表現為“票面降,融資成本升”,票面利率從2022年4.21%降至2025年Q1的3.56%,融資成本從0.52%升至2.53%,主要由于優質房企可發行低票面利率債券,而弱資質房企融資成本飙升,拖累整體融資成本。比如,濱江集團7月9日成功發行6億元短期融資券,利率2.5%創民企融資新低,並且據濱江集團企業公告,公司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貸款利率從2017年的6%降至目前的3.1%。
拆分各融資渠道發現,民營房企重發美元債是上半年房企融資端的一大亮點。比如,綠城中國于2月18日宣布新發行本金總額1.5億美元的優先票據,利率為8.45%;4個月後,新城發展也成功發行了一筆3億美元的境外債,融資利率達11.88%,成為近三年來首家重啟境外資本市場融資的民營房企。
觀點指數認為,目前僅極少數房企有在境外發行債券的情況,且發行利率均相對較高,房企發行境外債的目的主要還是借新還舊。
而頭部房企仍以銀行為主要融資渠道。例如,保利發展7月通過中國銀行牽頭的銀團貸款獲得50億元開發貸,貸款期限3年,利率較同期LPR下調15個基點;華潤置地僅6月就發行了四筆共70億元中期票據,此外還獲得了一筆86.44億港元和一筆58.5億元人民币的境外貸款,體現了金融機構對優質房企的支持。
據觀點指數觀察,多數房企采用區域差異化的融資策略,傾向于在融資環境寬松的核心城市加大融資力度。例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因信貸政策靈活、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大,成為房企融資重點區域。7月,金地集團在上海通過並購貸款獲得30億元,用于收購浦東新區一個爛尾樓項目並改造為租賃住房,享受當地政府的並購貸款貼息政策。
與此同時,得益于項目“白名單”的融資支持,房企将融到的資金優先聚焦于“保交樓”項目工程。截至2025年5月,商業銀行審批通過的城市房地産融資協調機制“白名單”貸款增至6.7萬億元,支持了1600多萬套住宅建設和交付,有力保障了購房人的合法權益,為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外,企業通過調整組織架構來精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7月20日萬科宣布将取消區域公司,由總部直接管理城市公司,並将上海開發經營本部(地産總部)遷回深圳。調整後,萬科的管控模式将從原先的3級管控轉變為2.5級管控。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陳朗洲、陽琦
審校:陳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