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光:AI驅動物業價值鍊的範式革命 | 2025博鰲物業暨城市服務大會

观点网

2025-08-14 11:22

  • 我們洞察服務的本質,通過科技助力物業公司做到更好的服務,這是從傳統的内卷轉到現在的共生,也就是大家做各自邊際成本比較低的事情,促進行業的蓬勃發展。

    本文為趙曉光先生在2025博鰲物業暨城市服務大會發表的演講。

    趙曉光(碧桂園服務副總裁、CTO):感謝觀點提供和各位同行一起交流的平台,我分享的主題是“AI驅動物業價值鍊的範式革命”。今天上午的話題很豐富,前面長江總講了好服務的價值,大龍總分享了好服務之道,卓越商企楊總提到了精細化運營,看得出來,整個行業對科技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另外,騰訊的朋友也介紹了他們是如何支持地産、物業和零售行業的。其實我們和騰訊也保持着緊密的互動,昨天剛看到騰訊第二季度的财報,其中AI驅動的營銷增長了20%,這也代表了以AI為基礎的新質生産力,正在對很多行業産生新的增長和沖擊。

    今年,從國家最高層到各個地方,都在持續出台支持AI、支持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有幾個大趨勢:

    一個是技術趨勢引領變革,今年頻繁聽到多模态、具身智能等詞匯,這些詞在未來幾年會越來越熱,很多創業公司正在積極投入這個領域。前幾年行業周期不是特别樂觀,很多人工作穩定性受到了沖擊,現在掌握高端技術的人才又重新迎來了很多的機會。

    第二是政策驅動規模化應用,很多行業都有了相應的政策引領。

    第三,過去無論是自動化還是機械化,大家都會把它當成輔助工具,但今年大模型的出現,它已經從工具進化到國家核心競争力,明顯看到有這樣的變化趨勢。

    我很興奮看到,從社會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各方都在推動新一波AI政策。

    有一個關于新技術的阿瑪拉定律:人們傾向于高估技術在短期内的影響,而低估其長期影響。也就是說,現在這股熱潮肯定會有一些公司長遠地走下去。我們要長期關注新技術帶來的影響,短期内保持平常心,給時間讓它沉澱,長期一定是我們投資的方向。

    今天我主要講三個案例:一個是特斯拉,它讓我們看到Robotaxi行業取代傳統taxi行業是一個大趨勢,特斯拉目前已經有幾十億公里的實驗數據,這會驅動傳統出租車行業的變革,甚至會改變當前基于平台調度的人駕駛車輛模式。

    第二個是網飛Netflix,它原來是做視頻服務的,後來開始制作自制劇,現在通過生成式AI來生成劇目,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了10倍。

    第三個是亞馬遜,現在定位為高科技公司,它有約100萬台機器人替代傳統人工搬運,當然,這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它的機器人數量正趕超公司人類員工,機器人承擔了90%體力工作,而人類負責機器人的管理。對于服務業來講,這種人機協作模式未來一定是趨勢。

    這些案例背後都有一個共性:“效益躍遷跨越技術鴻溝,技術平權重構産業基座”。

    什麼是技術鴻溝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老的概念,是一個美國人提出來的,最早用在國家之間,一個擁有高科技的國家和一個擁有低科技的國家,它們是有鴻溝的,高科技的國家可以利用技術領先的優勢,去獲取技術鴻溝帶來的價值。技術鴻溝有四個方面:一個是接入鴻溝,低科技的國家接入比較困難,它也不太會使用;二是低科技國家使用上也比較困難,即使知道了這個技術也用不了;三是在内容上、知識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四是因為接入困難、使用困難,那就不能更好地産生内容,效益上也有困難。

    這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鴻溝,其實行業和行業之間也是一樣的,比如物聯網、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對于互聯網行業尤其是騰訊這樣的巨頭企業是司空見慣的。但對于物業行業,引入新興物聯網等技術做設施設備換新,引入互聯網領域的大數據技術做大數據分析、洞察、決策,至少比互聯網行業晚5到10年,這是一個優勢行業跟傳統行業的技術鴻溝。

    這個鴻溝我們必須要跨越,如果不跨越,總有一天會被颠覆。這個颠覆的臨界點在哪里?我初步估計在40%成本節約的時候出現。以保潔為例,如果保潔人員工作中的某一場景用機器人替代,機器人的成本只有傳統保潔人員的60%,這個行業一定會有所改變,智能體會重構物業行業的經驗壁壘,人機協同會推動新服務的基因。

    傳統來講,很多行業包括物業行業都是經驗主導的管理模式,是樹形的,如果管理規模越大,這個樹的層級就會越來越深,總部制定的規則傳導到一線,可能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及精力,理解上也會産生一些偏差。

    未來一定是人+智能體的管理方式,智能體的經驗可以更快地被人使用,就會消除這些傳統的樹形層級,會變成像通訊網絡里面的星形網絡,更好地便于管理經驗的傳遞。同時作業模式也在變化,物業行業是人力密集型企業,碧桂園服務有20幾萬員工,人力密集型企業一定會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煥新服務基因。以前掃把、拖把是工具,後來掃地機、洗地機是工具,未來機器人也一定會是工具,並且會是推動行業變革的工具。

    物業公司的定價模式正承受很大壓力,業主對定價提出質疑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所以我們一定要解決人力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智能化和人機協同,這是我們不得不選的一條路。同時,當智能體成為物業新基建,人便可以更關注服務本質。我們一直強調人與人的連接是有溫度的,而重復性的工作可以讓機器人承擔。

    放眼衣食住行全領域:我們看到希音解決了消費者選擇效率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問題。以美團為主的外賣公司,它解決了就餐效率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員工收入的增長。滴滴則解決了出行的問題,它最大的降本增效體現在社會能源成本的降低,以前出租車司機經常空跑,現在通過平台調度大大減少了這種浪費。在住的方面,物業公司在解決居住問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城市換新、物業換新,還是各種看不見的設施改造,都是物業公司率先推動的,物業行業在住的領域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碧桂園服務正計劃打造一個新的智能體,和項目經理緊密結合。項目經理的日常工作如項目運營、經營分析等,這些智能體未來都可以完成,還可以聯動工單平台實現整體工單驅動的派發。另外在客服方面,智能體可以幫助解決業主投訴的某類同質化問題,跟業主進行簡單的溝通,包括進行滿意度調研。通過智能體的輔助,項目經理可以釋放80%的精力,也就意味着一個項目經理可以多管4-5個項目。

    這跟行業的探索是非常一致的,無論是萬物雲提出的“蝶城計劃”,還是我們碧桂園服務的“青藤計劃”,大家都在往規模化管理的方向去做。一旦規模化管理,無論是整個公司的管理,還是整個項目的管理,都需要借助數字化工具來提供幫助。我們前期打的數字化工具的基礎,和現有的新技術結合,就是物業行業要去探索的未來。

    接下來講講機器人,碧桂園服務一直在做機器人研發和投入,零号居民也獲得了大家的關注,未來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機器人加入到人機協同的模式中。碧桂園服務能做什麼,或者行業應該做什麼?我們知道一個事情或者是一個産品要成功,有三個重要的元素:一是産品本身是不是足夠好,二是行業有沒有形成共識,三是這個業務模式跑得對不對。

    前面很多嘉賓講到,行業是有共識的,就是降本提效。然而,在模式上行業還沒有形成共識,即機器人和人到底怎麼協作?過去一年多我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如果機器人成為了一個社區的新員工,或者是一個新同事,它到底要怎麼跟傳統的四保一服結合?工單調度怎麼分配?如何收集機器人和人之間的反饋?當機器人遇到它做不了的事情,怎麼把工單反饋到終端給人工處理?當人發現一些适合機器人去做的任務,甚至是業主發現可以調派機器人過來的時候,我們如何把整個數字化體繫打通?這是整個行業需要探索的模式。所以我覺得,機器人應用的共識有了,但模式上仍需要大家探索和打磨。

    還有一個就是産品,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品類的機器人,未來一定能取得非常大的突破,現在陪伴機器人也很火,杭州有很多創業公司做陪伴機器人。但是人把陪伴機器人當成伙伴還是寵物?從人類的角度來說,我會把它當成寵物,我想用的時候跟它聊兩句,不想用的時候不跟它聊。陪伴機器人在物業行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其實是在業主身邊的一個小管家。當業主有訴求的時候,機器人可以跟物業後台的所有繫統打通,讓這個服務解決起來更便捷。原來我們通過打電話或者發微信給管家,現在不需要了,陪伴機器人幫業主跟物業溝通,物業通過後台可以快速處理。

    凱文·凱利講“生産力是為機器人設計的,人類應專注突破性創新”。讓機器人來做提高效率的工作,讓人去關注突破性的創新,而不是簡單的創新。我們洞察服務的本質,通過科技助力物業公司做到更好的服務,這是從傳統的内卷轉到現在的共生,大家做各自邊際成本比較低的事情,然後一起促進行業蓬勃發展,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更小的層面就是人和機器,會陷入一個内卷的狀态,大家認為機器人進來,人的工作沒了。昨天我們也讨論過這個事情,如果一定是要用機器人降低成本,人怎麼辦呢?人應該要提升管理能力,不再做彎腰低頭的繁重工作,學會用好機器人。

    整體來講,以願景定方向、智能促變革、治理強保障、成就驗成果,通過“信息化 - 數據化 - 智能化” 階梯式演進,完成從數字化築基到 AI 馭未來的跨越。

    具體如何做,包括三個方向:一是組織人才的保障。一定要持續引入科技人才,但是光有科技人才是不夠的,一定是要有行業的人才,持續升級對科技、新技術、AI的認知,傳統的行業領域的專家和新興的以技術為代表的專家結合,培養整個團隊的能力,才能做好價值和場景的挖掘。

    第二個是要有敏捷的機制驅動。一定要快速反應、快速試錯、快速叠代,通過這樣的機制來驅動,持續做好成果的復盤和量化,然後再做規模化的推廣。

    第三是以AI戰略為牽引,完成服務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舉措,加速AI大模型與行業的融合。

    效率、成本和質量是每個行業都面臨的問題,物業行業同樣如此,過去人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如果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質量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每次工業革命都破解了這個不可能三角。

    最初的蒸汽時代革命,破解了出行效率的不可能;電氣革命破解了通訊的各種不可能,跨洋可以打電話、發電報;現在的信息革命則讓溝通更為順暢,電話打得少了,反而微信作為通訊工具用得更多了。這些革命都帶來了基礎設施的變革,比如蒸汽時代,火車取代了馬車,推動工業發展並催生新行業。電氣革命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行業,無論是早期的電報公司,還是現在的通訊巨頭,都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信息革命更是如此,比如說騰訊的發展,就是信息革命驅動的成果。

    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了什麼呢?大約15年前2010年前後,大家訪問互聯網獲取信息還是依靠web,更早還有桌面應用,後來所有的工具慢慢移動化,現在大家使用手機的時間肯定比電腦長,這不僅帶來了生産力的重構,也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今天,人工智能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AI也一定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有基于移動端的APP模式将被颠覆,後端繫統也要随之變革,包括Agent等都要變革。

    每次不可能三角被突破,都是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它會淘汰一些落後行業,也逼着落後行業進行升級,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把繁重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把有創造力的工作交給人來做。

    AI驅動物業價值鍊的範式革命,已不僅是技術叠代,而是一次服務行業本質的重塑,一次人類創造力的解放。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獨行快、衆行遠。希望跟各位物業同仁和科技界同仁一起推動這場革命。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趙曉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物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