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聯合22所高校推出京彩暑期活動,開放43家博物館供中小學生及公衆參觀,涵蓋考古藝術、航空航天等十余領域。
北京市計劃2025-2027年新建2所職業本科大學和4所新型高職院校,到2027年優化職教結構,建設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2035年進入世界一流職教體繫行列。
科大回復表示,單位将作教學相關用途,指商學院一直在市區商業中心設立教學設施,以便就讀商學院課程的學生,包括在職管理人員上課及交流。
内蒙古财政下達2025年高校學生資助補助資金13.6億元,同比增長3.8%,旨在加強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工作。該舉措顯示政府對教育公平的持續投入,将擴大資助體繫覆蓋範圍。
廣東金融學院與中創集團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獲廣東省立項,旨在打造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繫,促進産學研協同創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上海市出台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資助新政,最高可獲500萬元經費支持,每家基地年資助上限4個項目。該政策通過分類分檔資助(500萬/300萬/100萬三檔)強化技能人才培養,旨在解決産業人才短缺問題,支撐經濟轉型升級。資助審核将嚴格評估項目投入産出比及績效表現。
香港高校發起搶人才行動,截至6月底收到約300份轉學申請,已發出近40份錄取通知書。其中香港大學錄取16人,香港科技大學錄取15人,學生主要來自哈佛等海外院校。此舉旨在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多所港校表示将繼續處理剩余申請並提供支援。
北京市中小學将于2023年秋季全面推行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根據新發布的課程綱要,首次将AI課程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繫,並建立小學至高中階段的繫統性銜接機制。
要求各地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搭建和完善就業資源對接平台、細化就業指導服務等措施,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香港教育局局長因應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的建議,決定方大作為該幅土地的準營辦者,政府将以象征式地價批出該幅土地。
深圳将圍繞海洋電子信息、海洋高端智能設備、船舶電動化、深海采礦、海洋衛星通信、海洋醫藥、種植養殖、海水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打造更多應用場景,加快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新模式。
教育部介紹,此次增設的29種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了區域國别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
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調研駐深高校時強調,要探索AI驅動的個性化教學模式,調整專業設置對接新技術産業,加強産學研協同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此舉旨在通過教育創新支撐深圳産業科技中心建設,目前正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及國際化人才培養。
本標段總建築面積約16.96萬平方米,招標内容包括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會堂、多功能活動中心等,以及橋梁、園林景觀工程、智能化工程、室外體育設施等。
廣東省将于6月25日公布2025年高校招生錄取分數線,考生可通過短信或官微小程序查詢成績,成績復查不涉及評卷寬嚴。
教育部批準廣東省設立大灣區大學,定位為公辦本科院校,首批開設數學與應用數學等5個本科專業,旨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才需求,強化區域創新發展。
該項目主要建設内容包括産學研大樓(知識轉移轉化中心)、教學綜合體、科研大樓、NFF納米實驗室及動力站、科研活動中心、全海洋動力實驗室、校門診部、配套服務用房、配套幼兒園、學術交流中心及學術禮堂等。
教育部拟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等10所本科高校,其中大灣區大學由廣東省政府舉辦,定位為理工類研究型大學,計劃今年夏季招生。該校設松山湖校區(250畝)和濱海灣校區(2100畝),總投資2350畝,旨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打造國際一流學府。
6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宣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決群衆急難愁盼的意見》印發,明确“8080”目標,聚焦“一老一小”,提升服務可及性與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