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電氣、佳緣科技、思科瑞等企業聯合成立商業航天産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聚焦火箭發射設備研發、發動機制造及衛星測運控服務,加速中國商業航天技術商業化進程。
近年來,我國積極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要科學謀劃布局,強化出資人政策保障,推動國有資本加快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突出大工程帶動,突出場景應用,突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築牢國家戰略安全根基。
上海浦東新區宣布啟動萬卡規模智算中心及公共數據平台建設,依托14個重大科技設施、107家大企業創新中心及數萬家企業構建創新生态。該區将聯合國資與社會資本形成基金矩陣,全面支持AI企業發展。
上海市出台三年行動方案,目標到2027年培育1000家高成長企業,構建4321培育體繫(400家潛力瞪羚、300家瞪羚、200家潛力獨角獸、100家獨角獸),並力争新增2家估值超10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保持高成長企業數量全國領先地位。
市場監管總局與工信部聯合發布《計量支撐産業新質生産力發展行動方案》,重點突破商用飛機、商業遙感衛星的智能檢測技術,攻克低空航空器定位導航等關鍵測量難題,並開展空間站真空洩漏測量等航天共性技術研究,推動航空航天領域計量技術創新。
7月8日,合肥2025空空信息大會上,中科星圖發布低空經濟全域賦能平台,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大模型能力推動行業安全發展。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數據顯示,2025年5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590億美元,同比增長19.8%,環比增長3.5%。
全會強調,持續深入落實國家戰略任務,深化落實三大先導産業新一輪“上海方案”,深入推進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加緊謀劃制度型開放升級版,着力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質量和水平,推動“五個中心”建設向縱深發展。
首批10只科創債ETF一日售罄,募集資金300億元,機構投資者占主導。該産品填補公募基金在科技金融債基領域空白,推動資金精準流向硬科技,助力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比亞迪将于未來數年投入數千萬港元支持實驗室運營,充分整合港科大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學等領域的學術優勢與比亞迪的産業經驗,重點攻關具身智能領域。
施耐德電氣與奇安信集團在華成立技術本地化創新中心,聚焦國産軟硬件深度适配,加速信息技術共創與生态協同,以支持中國數字經濟高速增長。
其中,在2007年至2023年的十六年間,中國的研發支出大幅增長近5倍,達到7810億美元,僅此于美國的8230億美元(+78%),而歐盟、日本的研發支出分别5040億美元(+50%)和1940億美元(+11%)。
新發布的《道路車輛 自動駕駛繫統測試場景 場景評價與測試用例生成》國際標準主要規定了自動駕駛繫統測試場景的評價流程與試驗方法,明确測試場景暴露率、復雜度、危險度等評價指標的判定要求,並定義了測試用例生成的一般性方法及其必要特征。
四部門聯合發文推動大功率充電設施建設,要求加快高壓碳化矽模塊等核心器件國産化替代,重點發展電動重卡等兆瓦級充電技術試點。通知明确鼓勵采用分體式設備功率優先策略,並應用無人機巡檢等智能技術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前海)正式揭牌,計劃每年挖掘100項應用場景、征集100項技術産品,推動新技術在大灣區及深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