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中國三大核心區域科技創新比較與啟示 | 2025西部産業科技大會演講

观点网

2025-04-15 15:48

  • 當前中國的標準已經從被審查者變為定義者,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技術本身,它標志着全球創新的秩序從西方為中心,逐步轉向多極共生。

    本文為連平先生在2025西部産業科技大會發表的演講。

    連平(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在這里參加這個會議,首先要感謝主辦方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剛才葛總作了很好的演講,葛總是我們國家科技園區研究的頂尖專家,剛才他的報告我仔細聆聽了,受益很大,有很多啟發。

    今天這個會是西部産業科技大會,副標題講得非常好“産業共鍊,無問西東”。我接下來要講的話題是想對中國三個區域科技創新的特點、趨勢,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啟示,跟大家做一些探讨,看看能不能給西安未來的産業園區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紮根、起步、快速推進,能不能帶來一些啟示。

    第一,三大核心區域科技創新特點。

    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特點:基礎研究實力強勁,這里有兩個最重要的資源,一是人才資源,二是财務資源。财務資源決定你能投入多少,力度達到什麼水平。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北京,有全國差不多一半的院士,萬人計劃專家有1/4也在北京,這個比例也是非常高的。還有就是它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也是非常驚人的,投入強度達到了6.73%,第二名的上海只有4.34%,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這個情況下又帶來另外一個特點,一個是科技資源的輻射非常明顯,因為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毫無疑問是北京資源輻射出去之後來帶動他們發展,因此産業創新協調也會比較好,因為它不是一個完全平等的關繫,是北京來引領的關繫。

    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雖然它的資源投入比不上北京,但是它的資源投入的某些方面的質量和效率是比較高的,比如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是最活躍的。我們要知道科技創新發展、财務投入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融資,首先是風投、私募股權投資、PE/VC等等,他們在長三角地區是非常活躍的,它占到全國的比重超過了50%,也包括股票市場。

    北京為什麼要搞北交所?背後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北京要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科創中心之一。上海、深圳有交易所,他們都是中國科技發展最為重要的城市,而北京沒有,所以北京也成立了證券交易所,最重要的出發點就來自于這里,北交所上市的那些公司,都是創新力很強的。

    長三角還有一個特點是産業協調比較高效,在不同産業的内部,不同的區域之間,這個協調還是不錯的,在很大程度上,上海确實起到了引領作用。但是最近一些年來,浙江在這個方面的發展非常迅速,這跟它的生态環境有很大的關繫。還有就是開放創新的優勢比較突出,上海整個城市的開放程度、開放的質量都比較高。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特點:一是科技産業特色鮮明,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領域的創新成果,深圳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大公司。二是跨境創新合作比較活躍。粵港澳地區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環境,它有跨境的問題存在,随着粵港澳合在一起好像是一個整體,但由于制度、環境、法律等等因素的影響,會為跨境活動帶來許多困難,因此還需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各方面的制約,所以它的創新生态還是比較活躍的。當然,從長期來看還是不夠的。

    第二,三大核心區域科技創新未來趨勢。

    我們梳理了這三個核心地區政府一繫列相關政策的安排、規劃,梳理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從政策着力點來看,京津冀地區是加大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優化創新布局,增強協同創新效能,三是推動産業升級,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京津冀地區在這樣一個政策着力點推動之下,帶來兩個重要的表現,第一個是區域協同的深化,第二個是産業轉型升級和綠色技術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展開。

    再看長三角地區的政策着力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它的政策着力點也是從長三角自身運行的狀況和特點出發的,一個是要深化創新的協同,打造全球科創的高地。創新的協同其實也就是這幾個地區,包括上海、浙江、安徽和蘇南地區的創新進一步更好地協同。現在長三角地區在花很大的力氣打造城市圈,使得這些城市圈的往來非常便利,交通迅速通達。這對未來創新的協同會帶來很好的支持。二是聚焦新興技術,引領産業的變革,這主要是在一些新興的領域中間,努力地争取引領。三是強化開放創新,提升國際影響力,這就是上海開放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未來能夠通過進一步向國際市場的開放,來推動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政策進一步落地。

    長三角地區未來發展的趨勢,我覺得可能會圍繞着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個是産業高端的躍升,就是它的産業已經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如何在這個水平上進一步向上提升和跨越。第二是制造業數實結合,就是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更好地加以結合。因為長三角的工業化、自動化水平都已經非常高,因此在未來如何讓這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在數字經濟,尤其是智能化的引領下,能夠更好地得到發展。三是金融賦能科技創新的展開。上海是國内金融體繫最為健全的地區,無論相比深圳還是北京這些重要的金融中心來說,沒有一個城市的市場體繫沒有上海這麼齊全,包括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等等,都是全國最重要的金融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着力點,也和它自身的發展特點有着緊密的關繫,一個是要深化跨境創新,完善協同創新的體繫。二是要培育新興的産業,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繫。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全球的競争力。國際合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跟香港,尤其是粵港之間,更好地來加強合作,來推動産業的協同。

    第三,三大核心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差異化發展,避免“千城一面”。現在國内規模化的園區有100多個,在這種情況下事實上是存在着很多相互之間模仿,沒有自己特色的情況,最終這個路可能就走不下去,或者陷入了比較困難的境地。這是通常在發展中間會出現的一個狀況,就是千城一面,沒有差異化。這也是因為沒有立足在自己的資源禀賦的條件下,就看别人怎麼做,我也跟着做,這是我們首先要避免的問題。

    中國三大核心區域的科創實踐已經表明,差異化的發展是破解千城一面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它的核心就在于精準識别區域的禀賦,就是我要看清楚我自己是什麼,我有什麼。我有優勢的地方要發揮得更好,用優勢帶領整體的發展,以長闆主導來替代全鍊通吃,通過資源錯位配置與功能的互補,來構建國家創新體繫的韌性網絡。各自有自己的禀賦,有自己的優勢,如何把這些優勢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能夠達到一個互補的效果,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1+1>2。

    (見PPT)這里我們列了一個表,提出了一些參考的思路,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各自的長闆在什麼,未來主攻的方向在哪些領域,還有在全球可以對標的重要的城市是哪里,大家可以參考這張表。

    第二個啟示,打破行政壁壘,激活要素流動。這一點也極其重要,最近這兩年,重要的國家會議,包括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有關長遠規劃的文件中間都提到了一個詞,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這個問題提出來,有很多人來問我,到現在為止市場化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難道全國統一大市場還沒有形成嗎?

    提出這個問題是很自然的,我們搞了那麼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現在全國統一大市場還沒有形成嗎?事實上它關鍵要點的就是行政壁壘目前在很多地方還是嚴重的存在,一些資源的流動,尤其是金融資源的流動,依然還受到很多的壁壘,還有一些涉及到高新技術,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内,通過流動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或者是高新技術在某些地區已經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的流動就可能比較困難。所以在未來激活要素的流動是極其重要的。這就不能夠靠某一個城市或者是某一個行政區劃的省級單位,因為它可能涉及到的是跨省的,比如京津冀、長三角都很明顯,包括粵港澳這個地區,主要是兩個境外的城市,它的要素流動難度就更大。要想促使這些核心區域的高新技術創新能夠得到順利的推進和發展,打破行政壁壘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夠很好地激活要素的流動。

    第三個啟示,從單點突破到雨林共生。中國目前正在培育的是基礎研究加上中試轉化,再到産業擴張的全鍊條生态。打破過去的實驗室到中試平台、産業集群的斷點。實現從技術孤島到産業雨林的躍升,本質上是讓創新的要素自然的流動、自發的演化,形成技術突破、商業驗證、規模擴張的正向循環。目前我們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推進的過程,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單點突破到雨林共生,能夠在一個雨林的生态之下來推動繫統性的發展。

    這里我們以一棵樹來舉例子,樹的樹冠在光合作用之下可以形成産業的擴張,可以向很多領域來進行拓展,但是它是得到樹幹支撐的,這就是中試、轉化的營養通道,通過這個營養的通道,不斷地從基礎研究這個方面,能夠來提供許多非常好的養料,來支持光合作用之下的産業的擴張。所以樹幹的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還有就是從根繫的作用來看,要夯實基礎研究的土壤,通過基礎研究能夠不斷地向上面樹幹到樹冠,提供雨林共生需要的各種相關的資源,這樣就能夠在雨林的環境下,不斷地獲得新的發展,自己能夠站穩,同時還能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第四個啟示,制度創新和産業需求深度耦合。這一點主要是指制度創新要跟随着産業或者企業的生命周期,不斷地針對性地提供制度創新的工具和手段,政策設計首先需要明确,要匹配産業的生命周期,在技術萌芽期,比如說AI、量子,這時候技術的不确定性非常高,市場風險很大,政策的重心就是要圍繞風險共擔、試錯、容錯,來提供各個方面的支持。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很多地方都在強調試錯、容錯,政府不斷地在提高試錯、容錯的容忍度,可能在某些已經地方過了,在這個地方我們還是需要非常謹慎,否則它就會影響到中長期資源投入能不能真正産生效率的問題。

    快速的成長期,比如說芯片、生物醫藥,它是處在一個技術叠代快、市場競争進一步加劇的狀态之下,政策重心需要圍繞標準的制定知識産權保護等等方面來開展。還有在成熟期,鋼鐵、汽車等等領域,市場規模在不斷地擴張,邊際的收益遞減的競争态勢之下,政策要重點關注反壟斷規則、綠色轉型激勵等等方面。所以制度創新要在産業生命周期的全過程中間,根據它的不同需要來提供相關的支持。

    第五個啟示,從技術跟随到規則引領。這一點大家都比較清楚,最近我們受到外部的沖擊壓力比較大,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國家一直在提,在未來的發展中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間,我們要堅決地從技術的跟随走出來,能夠走到規則的引領。技術不僅要創新、要突破,而且創新、突破之後,要能夠很好地在全球的體繫範圍内,提供一繫列的規則。這個規則是我創新之後,我來确定的,其他的國家和其他的相關組織,它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和能力,或者跟我們相比有很明顯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争取在達到技術創新突破之後,要能夠形成一繫列比較合理的規則,讓這個規則最終來引領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

    當前中國的標準已經從被審查者變為定義者,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技術本身,它標志着全球創新的秩序從西方為中心,逐步轉向多極共生。當然這句話講得比較客氣,如果說我們是要從西方中心逐步轉型發展,毫無疑問未來就是以中國為中心,或者是西方中心和中國的中心同時並存發展一段時期,然後再形成新的框架和格局。不管怎麼說,中國正是以硬科技加上軟規則的雙螺旋,來重塑人類文明演進的話語坐標。

    以上相關啟示提供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連平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