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南僑機工鮮血鑄就“抗戰生命線”!

观点网

2025-10-22 09:39

  • 硝煙散盡80載,山河無恙念英魂!

    我死國生,從容去,國殇民恸。

    回首處,家山還遠,高堂難奉!

    一縷忠魂行去緩,十萬百姓沿江送。

    誰堪比,荣辱一肩擔,國為重。

    蘆溝血,宛平痛。

    肥水烈,臨沂勇。

    數雄渾戰役,幾番鏖戰。

    國難當頭思勇将,軍臨絕地忘驕縱。

    待歸來,把酒祭軒轅,求恩寵。

    這是著名抗日将領張自忠一首發自肺腑的愛國詞——《滿江紅·我死國生》,将軍飽含激情,字字珠玑,表現了我華夏民族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敢于将個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舍身為國的赤誠愛國與大無畏犧牲精神,也表現了以将軍為代表的無數華夏兒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民族前途的責任感、使命感及無比堅定的必勝信念……似響雷、像号角,激勵着無數國人争赴國難,與日寇血戰到底!

    尤記得,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14年血與火波瀾壯闊的反侵略、反霸權,追求民族獨立的正義戰争中,億萬華廈兒女同仇敵忾、衆志成城,前仆後繼,以不屈的血肉之軀築起中華民族鋼鐵般新長城,以超過3500萬傷亡的巨大代價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抗戰首次大捷,打破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台兒莊戰役(正面戰場首次重大勝利,延緩了日本軍隊南下進程,振奮了全國抗戰信心)、上高會戰(抗戰以來最精彩一戰,殲滅日軍1.5萬余人,對日寇作戰的一次全面勝利)、百團大戰(破壞日軍“囚籠政策”,展現了敵後戰場的重要作用)和仁安羌大捷(中國軍隊首次在境外取得勝利,成功解救被圍的7000余名英軍及記者、傳教士,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反法西斯戰争中的地位)等重大戰役勝利……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以及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和“南僑機工”等衆多英雄群體……

    “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光輝永不磨滅,“南僑機工”英勇悲壯、撼人心弦……共同成為華夏民族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

    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升級,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淪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後被切斷,海外運輸和國際外援通道全面被阻斷,原本就不寬裕的前線軍火及軍用物資出現嚴重供應短缺,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外部聯繫的唯一通道,打通滇緬公路“抗戰輸血線”迫在眉睫。1938年8月,經過20萬名徒手民工克服重重困難,夜以繼日的搶修,滇緬公路得以建成,但卻又面臨另一難題,嚴重缺乏司機和維修工人。

    1939年2月7日,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以“南僑籌赈總會”名義在報刊上發出《征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的通告,呼籲号召廣大華僑機工共赴國難。從1939年2月至9月,約計3200名華僑機工放棄南洋優渥舒适的生活,想方設法義無反顧地奔赴被戰火蹂躏的祖國前線,他們分别來自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和泰國等國家,其中不乏教師、醫生、商人、工程師和大學生等,有的年僅十七八歲,為報國不惜虛報年齡;有的痛别新婚嬌妻;有的改名瞞家棄子秘密回國……還有4位女扮男裝的富家小姐,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救祖國于水火!

    滇緬公路長達1146.1公里(國内段959.4公里,國外段186.7公里),道路狹窄崎岖、坑窪泥濘,處處是懸崖峭壁,塌方陷車如同家常便飯,随時随地險象環生,面臨“生死時速”的考驗,臨近懸崖路段時副駕駛員為此需“懸挂”在車外充當“人肉導航”,否則稍有颠簸便可能連人帶車墜入萬丈深淵……如果說“路途險惡”還算不上兇險,那麼日本飛機不停歇的狂轟濫炸才是真正最大的威脅,此外蚊蟲肆虐、瘧疾等疾病像無形的“魔鬼”也給南僑機工的生命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但他們始終壯志不改、鬥志昂揚,憑借果敢的膽魄與高超的技術不斷翻越橫斷山脈、高黎貢山等崇山峻嶺,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等險灘激流,一次次穿越槍林彈雨突破日本軍隊封鎖搶運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從昆明經下關,過永平、保山、龍陵、芒市,從畹町出國,終于緬甸臘戌,為抗日戰争取得最終勝利築起了一道“不沉的補給線”,其艱難險惡真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明道得清!

    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日是中國華僑歷史上一次令人蕩氣回腸的壯舉,成為海外赤子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深刻見證。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5年,南僑機工在滇緬這條“死亡公路”上共搶運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000多輛汽車及其它各類物資,但1000多名南僑機工卻為之獻出年輕寶貴的生命,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南僑機工抗戰精神驚天地、泣鬼神!英國《泰晤士報》由衷地感歎滇緬公路“可媲美巴拿馬運河”,當時西方記者也将滇緬公路稱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一樣的奇迹”。滇緬公路還被稱譽為“抗戰生命線”“抗戰血線”“不沉的補給線”“英雄之路”……

    硝煙散盡八十載,山河無恙念英魂!

    2025年9月,我有幸參加雲南省房協黨建活動走進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呈“V”字形坐落在滇緬公路的終點畹町鎮,像意連形斷的“畹町橋”一樣伫立在滇緬公路上,和莊嚴肅穆的紀念碑一起矗立在綠意盎然的青山綠水間,安祥地守望着對面的缜緬公路。

    當我靜靜地聽着講解員深情細致地講述南僑機工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看着一件件厚重的展品、一張張發黃的黑白照片、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場景……南僑機工一個個英姿勃發靈動的身影不停地在我眼前晃動……啊,我似乎回到了那波瀾壯闊的烽火歲月。

    ……

    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海之長,你是我們第二的故鄉。我們民族的血汗,灑遍了這幾百個荒涼的島上。……再會吧,南洋!你不見屍橫着長白山,血流着黑龍江?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争取一線光明的希望!

    走出紀念館,這首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書寫當時南僑機工的歌曲《告别南洋》似乎在回蕩……不禁激情澎湃,決意留下這段文字以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勵我輩銘記初心,聚力奮勇前行!

    王韶 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會長 觀點新媒體專欄作者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王韶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