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我國先後于2021年和2024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碳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特來電全球首座“超階零碳大樓”在青島投用,實現100%綠色電能自給,集成光伏發電、梯次儲能及新能源汽車放電技術,推動建築能源領域新突破。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廣東水經濟試點項目累計投資約12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占八成,政府資金撬動比近1:4,儲備項目總投資超1000億元。
中國消費者協會8月15日發布《中國消費者綠色消費指南》公開征求意見稿,旨在引導消費者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推動節約資源與環保生活方式。
經核算,2024年生态城生态産品總值為111.2億元,其中,調節服務類、文化服務類和物質供給類生态産品價值分别為75.4億元、34.9億元和0.9億元。
上海市出台碳市場改革方案,計劃2027年有償配額比例控制在8%以内,2030年進一步提高。方案将實施行業配額總量控制,分行業設定差異化比例,並建立激勵繫數機制,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國泰航空與DHL合作,提供2400噸可持續航空燃料,預計減少7190噸溫室氣體排放,助力DHL實現2050年淨碳中和目標。
2025年二季度末,蘇州市綠色貸款余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10098億元,較年初增長13.11%,創歷史新高。人民銀行蘇州市分行數據顯示,這一突破突顯當地在綠色金融發展和低碳轉型方面的關鍵進展。
基于第二方意見,這是全球首筆符合國際商會(ICC)的《可持續貿易與貿易融資原則》標準的可持續貿易融資交易。渣打擔任融資的委任牽頭行、結構顧問行、代理行以及獨家綠色協調行。
沈陽地鐵集團2025年上半年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已全部使用完畢,主要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借款。
市場監管總局8月5日發布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8項重點任務,包括建立碳計量溯源體繫、提升實測能力等,将優先在重點區域和行業布局。該中心旨在加強碳計量能力建設,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蔣毅8月1日表示,将依據地方推薦,綜合産業代表性、示範性與減排潛力,确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名單。
據了解,《實施意見》堅持“三個結合”的轉型金融發展總體要求,即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標準引領與創新驅動相結合、防控風險與推動發展相結合。
7月26日,國家電投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投産,年制綠氫3.2萬噸、綠氨18萬噸,可減少碳排放65萬噸。
廣東金融機構7月21日數據顯示,已累計發放33.6億元轉型金融貸款,覆蓋水泥、鋼鐵等7大高碳行業,涉及39筆業務。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及本地法人機構參與其中,貸款類型包括項目貸、流貸和票據融資,助力經濟綠色轉型。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為比亞迪集團建造的70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BYD ZHENGZHOU”号在廣州南沙區成功交付。
中湘美好修繕分公司與重慶禾鈉新能源簽約,承接新能源廠房裝修項目,推動綠色建造和低碳轉型。
太古地産發行35億元人民币綠色債券,息票率分别為2.60%、2.85%、3.45%,最終認購倍數超6倍,穆迪A2、惠譽A評級穩定。